「科文共裕」的設獎精神
基金會成立之初即設立「東元科技獎」,獎勵對台灣科技研發有特殊貢獻的人士,同時藉以激勵科技研發創新的風氣。1998 年起,有鑑於人文精神在科技發展的洪流中日益式微,為倡導科技人文均衡發展,該獎項自第六屆起增設「人文類」獎;第十九屆起,科技類設獎領域整合為「電機/資訊/通訊、機械/能源/環境、化工/材料、生醫/農業」四大獎項;第三十屆起因應 2050 零碳目標,能源科技則與時俱進為「淨零碳排科技」。人文類則每年由董事會根據社會脈動及現況,在眾領域中(藝術、文化、社會服務…等)擇一設獎,對於長期在人文領域默默耕耘、對社會影響深遠的社會標竿,以成立遴選委員會主動遴選的方式,給予最高的榮耀與肯定。上述四大獎項,因涵括「科技」與「人文」兩大領域,因此於 2004 年更名為「東元獎」。
兼容並蓄的設獎領域
「東元獎」初期甄選表揚電機、機械、資訊三大領域的一流科技人才,每獎項頒發新台幣五十萬元。第六屆起增設「其他科技類」及「人文類」獎,並將獎金提高為六十萬元。第十九屆起科技領域整合為「電機/資訊/通訊、機械/能源/環境、化工/材料、生醫/農業」四大類,亦即以十個項目,含括所有的科技研究領域,讓所有科研人士皆有機會獲得肯定與獎勵。二十九年來,獲頒「東元獎」榮耀的科技領域人士達一百三十四人,頒發獎金達 7,340 萬元。另外,人文類獎在同一個領域中,因面向廣泛,默默耕耘不求聞達者眾,形成申請推薦數量品質不易確保、評審共識不易達成等困境,因此第十三屆起,將人文類獎從公告推薦改以成立遴選委員會的方式,遴選長期致力於文化藝術、社會服務、國土保育、能源耗竭、生態復育、地球永續等領域,具有特殊貢獻的人士,歷二十四屆,獲得獎勵與肯定的人士達三十五人,累計頒發獎金 1,690 萬元整。
以設獎倡議 2050 淨零碳排
2023 年邁入第三十屆,「機械/能源/環境」的科技領域,呼應 2050 淨零碳排的全球共識,調整為「機械/淨零碳排/環境」科技,倡議環境工程、潔淨能源、節能技術、碳中和技術、碳補捉...等能源轉型相關技術在實現「2050 淨零碳排」歷程中的重議性。而在人文領域中向來較不受各界關注的「體壇」議題,也在董事會的深思熟慮後,設置「體育運動奉獻獎」,截至 2023 年頒發的獎金預期達 9,430 萬元整。
歷二十九屆獎勵 169 位社會標竿
每獎項五十萬元獎金,在三十年前創下台灣企業提供科技研發獎項的最高獎金紀錄,董事會在訂定獎金額度時曾有不同意見,但「認真投入研發者要做出具體貢獻,需要經過長期夜以繼日的努力,忍受無數挫折與寂寞,常常無法兼顧家庭,設定高額度的獎金是我們的心意,能讓研發者的家人覺得特別高興也好」等單純的心意,讓董事會達成共識而拍板定案。並且於 2012 年起獎金提高為每獎項新台幣八十萬元整,每年頒發總獎金為新台幣四百萬元整。「東元獎」從 1994 至 2022 年共舉辦二十九屆,得獎人共計一百六十九位,每年三月至七月中旬受理申請推薦,七月底聘請學者專家擔任評審委員,九月確定得獎名單,十至十一月間舉行頒獎典禮。今年邁入三十屆,科技與人文領域頒發總獎金累計將超過新台幣 9,430 萬元,評審委員會 2017 年起由總召集人徐爵民先生領軍,公平、公正、公開、專業的堅強陣容,以及歷屆備受尊崇的得獎人名單,不僅榮耀「東元獎」,且為本獎建立崇高的專業形象,堪為國內科技人文獎項的標竿。
追求精緻隆重的頒獎典禮
為讓「東元獎」得主倍感榮耀,基金會辦理頒獎典禮力求精緻隆重,除邀請諾貝爾獎得主或國家元首擔綱頒獎人之外,並接受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先生的建議,安排得獎人伉儷聯袂上台受獎。每屆頒獎典禮進行前夕至少進行三次沙盤推演,工作人員及嚴選的專業司儀皆必需參與工作協調會,從進場音樂、燈光、典禮架構、程序、內容、頒獎樂樂團伴奏、影片製作播放和節奏控制等,皆以最嚴謹的原則要求,務求典禮流程順暢、氣氛愉悅、深刻感動。第十五屆起,安排專業的文字工作者進行專訪,務以最嚴謹的精神,報導得獎人精彩的人生經驗、成就歷程與研究成果,讓得獎人的典範與影響力可以最大化。頒獎之外,結合人文類得獎人的作品,或是為豐富人文生活,舉辦音樂會、歌仔戲、兒童劇、電影賞析、京劇演出,基金會的標竿計畫「驚嘆號」長期支持的原住民傳統樂舞祭儀團隊,也數度在典禮中精彩演出,讓原本較冷調的科技獎頒獎典禮,增添濃厚溫馨的人文氛圍,也成功的吸引社會大眾爭取入場全程參與。「科文共裕」的設獎精神,也在典禮中充分體現。歷屆有多位得獎人都肯定說:「東元獎頒獎典禮是我參加過最隆重、最榮耀、最感動、也最回味無窮的經驗。」。
設獎精神的延伸─淨零碳排科技國際競賽@Taiwan
「東元獎」因定位為「終身成就獎」,獲獎人均為資深研究者,為獎勵年輕科研人才,基金會另於 2006 年起,採納「東元獎」評審委員會的建議,針對大學青年以競賽形式設立「東元科技創意競賽」,設置元年,以「機器人」為競賽主題,2008 年起著眼於能源耗竭、全球暖化及人類永續的問題,改以「Green Tech」為主題,首開國內大學及技職師生節能減碳的科研風氣,並受到國際學術與教育界的重視,2010 年起增設「國際賽」,邀請國際頂尖大學師生組隊參賽,截至 2020 年參賽的國家含美國、德國、英國、瑞典、日本、俄羅斯、新加坡、中國等國家,舉凡加州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莫斯科大學、新加坡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皆在校園裡先進行選拔後,再赴台灣參加國際競賽,可以說都是國際最頂尖的節能減碳研究團隊;決賽現場的簡報、技術實作等皆開放觀摩切磋,積極成功的為台灣建立了科技與學術教育的國際交流平台。以競賽推動節能減碳,關注人類福祉的活動規畫精神,一直都是基金會掌握科技脈動精準的選擇,也是「東元獎」科文共裕服務社會人群等設獎精神的延伸。
Green Tech 國際創意競賽截至 2020 年,已舉辦十三年,累計參賽人數超過一萬人,獲獎作品國內外累計亦達四百件以上,2020 年起因 COVID-19 全球疫情嚴峻而暫停舉辦。2023 年疫情趨緩,並獲台灣大學的支持重啟辦理,技術領域也在工研院特聘專家彭裕民博士的指導下,擴大為「淨零碳排技術」,為擴大與深化競賽人才培育使命與影響力,計畫透過競賽
- 建置「淨零碳排技術」資訊服務平台
- 展示淨零技術
- 辦理淨零技術論壇
力求促進參賽團隊的技術切磋與突破,冀能打造年度淨零碳排盛事,競賽並定名為 「淨零碳排科技國際競賽@ Taiwan(Net Zero Tech International Contest @ Taiwan)」。
得獎人的精神
獎座與設計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