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創意快遞 國際視野 狠角色 見微知著 創意東元 驚嘆號 精選電子報 基金會首頁
回列表

 

2011-09-13

心智拼圖:從神經造影看大腦的成長、學習與改變

洪 蘭 教授

Pictures of the Mind
作者:Miriam Boleyn-Fitzgerald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01日

 

當我們在思考、感覺、希望或想像時,大腦裡面發生了什麼事?
如何才能記住想要的,忘記不要的?
我們可以變得更快樂、更聰明、更健康,或更慈悲嗎?
如果改變了,我還是我嗎?

     

      《心智拼圖》帶你走一趟大腦研究的最前線。藉由掃描生病、受傷的腦,我們看見不同大腦區域負責的心智功能。憂鬱症、老人失智、腦傷及毒品如何對大腦造成傷害?掃描健康、快樂、情緒平衡的腦,我們看見幸福、道德感跟慈悲心也在同樣的地方發生,科學家得以一步步拼湊出人類心智的完整面貌。透過色彩豐富、變化生動的大腦圖像,我們看到了:一個不能開口、沒有動作反應的植物人也許還有意識活動,看不見傷口的慢性疼痛是來自大腦特定區域的活化,創傷的經驗及內觀練習可以改變大腦處理悲傷的方式,還有運動、情緒調節和益智遊戲對大腦功能的幫助──大腦可以從傷害中復原、不斷成長並且適應新的挑戰。這些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並學習強化神經迴路使生活更美好。

 

譯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中正大學和陽明大學,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已翻譯近四十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包括《天生愛學樣》、《大腦當家》、《真實的快樂》、《站在學生前面》、《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養男育女調不同》和《教養的迷思》等,曾獲頒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並著有《講理就好》等十四本書。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近一千所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序》看見神經迴路永遠在適應新挑戰                   
      我常接到讀者來信詢問他的孩子溺水,救起來後成植物人,有沒有機會醒來?他的孩子有精神分裂症,可以治癒嗎?孩子得了憂鬱症,要不要服藥,還是送他去靈修?家中老人家得了阿茲海默症,記憶會回復嗎?要不要送安養院?

 

      其實我們只是大腦的研究者,不是醫生,我們不能作診斷也不能給忠告,只能請他們去看書。但是市面上這方面的書很少,有些甚至是錯誤的訊息或是有斂財的動機在背後。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有實驗、有圖片,很可以正確的回答一般人的切身問題時,便推薦給遠流出版社,請他們盡快去拿版權,把這些知識介紹到台灣來。但是沒想到拿到版權要翻譯時,我母親卻中風了,坐在輪椅上,很需要人照顧。


      一個人一天就是那麼多小時,分配不過來,所以我不敢接,但是又想到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裡面有很多新的大腦資訊,可以彌補醫生在門診時,因病人多,無法詳細說明病情的不足。尤其它附有很多彩色的腦造影圖片,可以讓讀者自己看到疾病對大腦所造成的改變,從而了解為什麼病人有那樣奇怪的行為出現,對病人的一些無理要求就能有多一分的容忍,所以還是決定翻譯它。我的做法是只要母親一睡覺,我就立刻動筆,因為不知道下一次能坐下來寫是什麼時候。也幸好當時拚命翻,因為後來母親過世,中國的喪事禮儀是很繁複的。若是當時不趕,這本書或許不可能現在出來,在開學時,讓學生讀到。

 

   說起這本書,多年前,我曾去創世紀基金會演講,看到許多植物人眼睛睜的大大的望著天花板,我當時就在想,為什麼不在天花板上畫些畫呢?也可以把電影放在天花板上給病人看呀?病人聽的見的一個很好例子是書中尼克的故事:他昏迷了一段時間後醒來,靠自己的毅力復健到可以走路,有一天他回去複診,碰到了當時曾經斷言他一輩子不可能走路或說話的醫生,結果他對醫生比了中指,很讓人驚訝,因為病人一般是很尊重醫生的。他說:「醫生知道什麼?他們只知道教科書上寫的東西」。這句話醫生聽了可能不是很舒服,但是想想,的確,大部分的醫生為了怕給病人家屬不實的希望,都比較負面,忽略了人的意志力是個驚人的動力,我們常看到病人在毅力下做出課本認為不可能的行為來。這本書對受傷的人來說,應該有很大的鼓勵,如果別人做的到,為什麼你做不到呢?有為者亦若是,不是嗎?

 
  我們的大腦是不停的在調整未被破壞部分的功能,去彌補或取代已損傷的部分的功能,以達到最大功效。所以盲人的聽覺特別敏銳,聾人眼睛捕捉訊息的最快,尼克也覺得他的視覺和聽覺變得比未出事前敏銳多了,同時,這場意外也使他更珍惜他現在復健回來的所有一切。

 

     最近教育部在推生命教育,所以台灣的大學開始設立沒有學分的服務課程,讓學生從實做中去體驗生命的意義。但是這門課不該是讓學生去隨便掃掃校園而已,它應該讓學生去安養院、孤兒院或醫院做志工,因為只有接觸才有了解,有了解才有同理心,才能內化成他們的品德。在醫院做過志工的人都很珍惜當下,也很感恩自己有健全的身體。曾經有個孩子跟我說:他以前喜歡飆車,在大度路上飆到極限,覺得很爽,後來學校安排他去安養院作志工,看到了飆車的「前輩」半身不遂,當場驚醒,了解了「爭一秒,毀一生」這句話不是開玩笑的,從此不敢再飆。人生有許多事不可逆轉,早一點了解生命的意義對年輕人來說,免去了後悔與遺憾。

 

  科學的進步使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但是生活過的越舒適,人的幸福感卻越下降,越是工業進步的國家,人際關係越是疏離,許多人被情緒所困擾,又不知如何去控制它或走出來,變成作繭自縛,如憂鬱症或躁鬱症就使患者和他的家人生活品質大幅降低。最近的研究可以在大腦中看到情緒失常的原因了,所以最近研究者提出了參禪打坐,用自己內在力量去控制情緖的建議,初步實驗發現很有效。

 

     這個方式是使病人練習把自己和負面情緒之間隔開一個空間,使自己了解負面情緒雖然還在那裡沒有走開(他可以感覺到),但是中間已有的防火牆隔起來了,那個負面情緒不能再傷害他或控制他的行為了,他就不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所以這個人雖然仍有負面記憶,仍感到憤怒和厭惡,卻已能正常的去過日子,做他應該要做的事了。其實,人真的沒有過不下去的日子,大部分是人使自己過不下去而已,所謂「沒有一個地牢比心牢更幽暗,沒有一個獄卒比自己更嚴酷」。

 

      2009年,美國國家衛生院支持了60件用打坐參禪內觀的方式來改變情緒的研究(從2000年的3件,增加到60件),使正向內觀法逐漸成為另類治療的趨勢。尤其最近實驗顯現這個方法對毒癮也有效,毒癮者耗費社會很多成本,因此從大腦中正本清源的去改變行為應該是未來可以拭目以待的事。

 

     天下事都是自助、人助、天助。人一定要先肯幫助自己,別人的幫助才會有效。過去病人一週一次到治療室跟醫生談45分鐘,沒有效的原因是因為大腦要改變必須密集的訓練,唯有經過系統化、嚴格的不斷練習才可能發生神經迴路上的改變。在實驗上,我們看到大腦終其一生不停的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其實只要靜下來想一想,若是大腦不能改變,我們的學習怎麼發生?病人何必去復健?一定是大腦迴路可以改變,學習和復健才會有效。從本書中,我們看到成功最重要的條件是毅力,不但在復健上是如此,在任何領域都是如此。

 

     本書最後一章談的是現在很紅的自我探討哲學-「我」在大腦的什麼地方?千百年來哲學家一直在問這個問題,現在面紗終於要揭開了。目前已有很多的科學家、哲學家和宗教家投入神經科學領域,想去解開「人是什麼?」這個千古之謎。雖然答案尚未出來,至少腦造影技術已經看到了「我」在大腦中的地方。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應該改成「我在故我思」:我有腦我才能思考,才知道我的存在。

 

     近代科學把過去不可見的東西都呈現在我們的眼下了,作為一個腦的擁有者,我們怎麼可能不去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什麼呢?當你買了一個新房子,拿到鑰匙時,你是否會迫不及待的要去看裡面的每一個房間,心中計劃著它的用途及如何來佈置它?這本書給你感覺也是一樣,它用圖片讓你看到大腦的各個腦葉是什麼樣子,你該如何來善用它,使你的人生圓滿無憾。

 

  因為我不能想像一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眼睛瞪著白色的天花板的苦悶,尤其病房沒有一點音樂,而音樂是最能舒緩心情的,我們的聽力是最早形成(胚胎七個月時),最晚離開身體的感官。在美國時,醫生會請家屬放家人說話的錄音帶給植物人聽,雖然那時還無fMRI,無法看見他們大腦內活動的情形,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幾個案例都是在聽到家人的呼喚或歌聲引導下(很奇怪,非得是真人的歌聲才行,只是  音樂好像並不很有效),把他們叫回到意識界,甦醒了過來。他們都說在濃濃的大霧中一直奔跑找不到方向,忽然聽到天使的歌聲,就循著歌聲去走,結果就走出來了。的確,天下還有什麼比親情的呼喚更能打動人心呢?這些案例也使醫生在植物人面前講話更加小心,因為他們可能聽的見的。

 

回列表
 
 

17,14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