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辦法
 

        2003年起,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以「確保台灣原住民族群文化藝術有效的傳習發揚、新世代天賦長才的培養發展、知識技藝的學習成長」為目的,召集社會各界,以認養傳習經費及聘任專業的傳習老師的方式,支持部落學校、社區及耆老,傳習部落的傳統生活、祭典、歌謠及舞蹈;並說服NPO/NGO及企業等社會各界,計畫性的投入資源,建置一個高效率的藝術傳承發揚的公益服務平台,期許讓全世界可以看到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之精緻與可貴,並產出令人驚艷的「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成果、族群永續的能量」,是以定名為「驚嘆號」。「原住民兒童之夜」即為「驚嘆號-原民族群永續教育計劃」的成果展演的子計畫之一。

截至目前,「驚嘆號」支持的團隊已達四十二隊。2005年起,為了提供傳習團隊挑戰專業的舞台,及在隆重的舞台上演出的機會,每年在國父紀念館大會堂辦理「原住民兒童之夜」,讓長期培訓的孩子擁有努力的目標。因為目標明確,激勵師生及族人旺盛的企圖心,加上天賦的發揮,傳習成效因此格外耀眼,各團隊被認養支持之後,因為資源的到位,讓最困難的專業師資需求,得以獲得滿足;願意返回部落服務的傳習教師,以及懷抱偏鄉教育使命,長期留在部落教學的老師越來越多,無形中也降低了部落教師的流動率。因為孩子學習態度的改變,以及學習機會的增加,讓家長也積極參與及支持團隊的教育活動。這些正向的循環,也展現在課業、體能及才藝等其他學習力的表現。

        2016「原住民兒童之夜」,計畫從驚嘆號的四十二個傳習團隊中,擇七個團隊辦理,演出的團隊跨五個縣市,曲目及舞碼涵蓋七個族群(排灣、魯凱、賽夏、阿美、鄒族、撒奇拉雅及泰雅族),演出人數達339名,聘任劇場界熟稔原住民表演藝術、採集編創、表演、排練、燈光設計、音響技術、影像設計製作、編曲、指揮、樂團、舞監等專業人士組成製作團隊,協力製作。今年突破以往形式,以「影片」代替主持,樂團配合影片現場演奏。上半場以傳統舞蹈及古調吟唱為主,下半場則由動人深刻的「弦樂」演奏開場,並請李哲藝老師編曲,弦樂團伴奏,製作一場堅持原味又能融合古今的文化藝術饗宴,入場觀眾歷年皆超過2,500人。

2016年期望藉編曲、吟唱及弦樂團伴奏,促進傳習團隊與樂團合作,進而促進原民藝術與國際接軌,讓「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且沒有譜曲」的原住民古謠流通、傳承與發揚。活動除展演之外,亦精心安排三天兩夜的學習之旅,整合城市資源,如城鄉交流及寄宿家庭,參觀科教館、美術館等學習館所,對孩子而言是兼具拓展視野和生活經驗的城鄉交流活動。

  • 一、由認養人攜手為孩子提供成果展現的舞台。
  • 二、關懷挹注部落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讓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原住民族群,因為傳習計劃與成果展現的焠鍊,可以蓬勃發展、源遠流傳。
  • 三、透過歌謠舞蹈才藝的學習及提供舞台呈現培訓成果,由社會大眾給予掌聲與肯定,藉以增進偏遠地區原住民兒童與青少年自信心。
  • 四、透過歌謠舞蹈欣賞與參訪活動,促進族群互相認同肯定、良性互動與和諧發展。
  • 五、推展部落兒童青少年課後正當休閒活動,開拓學習視野、增廣見聞,及增進課業等學習力。
  • 六、動員部落積極傳習,為每一個部落及族群留下影音紀錄。。
  • 七、藉由演出影音的紀錄:
    (一)完整地保存部落的傳統文化及傳習成果。
    (二)可做為部落傳習教育的教材範本。
  • 八、促進教師熟習傳統文化藝術,進而培育為專業人才進行指導與訓練有效提升部落文化藝術的傳承能量。
  • 九、與專業編曲、指揮、樂團合作,促進與原住民傳統藝術之合作及交流。
  • 十、透過弦樂譜的編曲,促使傳統歌謠的傳承及發揚。

  •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終身學習圈)
  • 二、主辦單位: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首都客運(股)公司‧中華電信基金會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國立國父紀念館
  • 三、主要贊助:法國巴黎銀行
    (BNP Paribas Taipei Branch & BNP Paribas Foundation’s Dream Up Program)
  • 四、贊助單位:瑞室 RAISER TRAPEZOID‧洪蘭‧洪燕‧洪玲‧林紫燕
    李欣禧‧沈寶島‧郭美琴‧邱白伶‧南京資訊(股)公司
    LEKO之友‧逢源教育基金會‧台北汽車客運(股)公司
    台灣高速鐵路(股)公司‧大都會汽車客運(股)公司
    勇健文化藝術基金會‧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
    錸德文教基金會‧禎祥食品‧萬國法律事務所
  • 五、接待學校:台北市忠孝‧仁愛‧金華‧光復國小
  • 六、志工來源:驚嘆號認養人
  • 七、演出時間:2016/06/03(五)19:30-22:00
  • 八、演出地點:國立國父紀念館 大會堂
  • 九、活動形式:
    (一) 原住民兒童傳統歌謠、舞蹈演出
    (二) 室內弦樂演奏
    (三) 古謠與室內弦樂團聯合演出
    (四) 三天兩夜安排彩排、演出及交流參訪學習活動
    (五) 演出之歌謠舞蹈的影音紀錄
  • 十、觀眾名額:2518席
  • 十一、製作團隊:
    藝術總監|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查馬克‧法拉屋樂、莊國鑫
    音樂總監‧編曲‧指揮|李哲藝
    演出指導|陳叄祥、章潘三妹、鄭義信、林則萱、范文凱、陳世隆
    燈光設計|江佶洋
    影像設計|徐逸君
    音響設計及執行|Michele Paciulli
    舞台監督|方淥芸
    舞監助理|林坤賢
    謝幕主持|瞿德淵
    影音工程|藝聖影音公司
  • 十二、演出團隊:
    (一) 逢源愛樂室內弦樂團
    (二) 由認養的四十二個團隊中擇七個團隊參加
團隊名稱 所屬學校 傳習經費認養人 接待單位
  高士南排灣古謠傳唱隊   屏東縣高士部落青少年   李欣禧女士 忠孝國小
  介達魯凱排灣兒童舞蹈團   台東縣介達國小   勇健文化藝術基金會 金華國小
  蓬萊賽夏族樂舞祭儀團隊   苗栗縣蓬萊部落青少年   LEKO之友 仁愛國小
  北埔阿美傳統舞蹈隊   花蓮縣北埔部落青少年   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 光復國小
  賓茂vasa原舞團   台東縣賓茂部落青少年   禎祥食品 中華電信
  塔山之歌~來吉鄒族古謠傳唱   嘉義縣來吉部落青少年   錸德文教基金會  
  泰武古謠傳唱   屏東縣泰武部落青少年   南京資訊(股)公司
中華電信
 

藝術總監|布拉瑞揚‧帕格勒法

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出生台東嘉蘭部落,排灣族人,2014年8月回鄉創立布拉瑞揚舞團BDC,在台灣東岸種下一個舞蹈的種子,更希望牽著自己舞者的手與世界分享作品。曾受美國「舞蹈雜誌」讚許「擁有強大而傑出的天分」,紐約時報舞評家也表示「渴望看到這位充滿獨創性編舞家其他的作品」,曾為美國舞蹈節編作,應邀於溫哥華冬奧藝術節、雅各枕舞蹈節等演出,舞評表示,布拉作品「狂野具原創性的幽默,充滿快感和驚異,令人對現代舞上癮。」。
        回家成為布拉接下來的生命旋律,創作則是抒發與重整自我的管道。從成就自己,到給予年輕舞者掌聲,與到部落分享與回饋,謙卑的在舞蹈旅程中前行。

查馬克‧法拉屋樂

『沒有古調歌謠,就失去歷史,採集並傳唱排灣族的古調歌謠是自己該做的事,單純的陪孩子們在排灣族的文化中成長』。查馬克‧法拉屋樂老師在泰武國小任教,並且組建指導已邁入第十一個年頭的「泰武古謠傳唱」。天籟般的歌聲征服了國內外歌迷,兩度獲頒金曲獎與入圍葛萊美獎。對排灣族來說,每一首歌謠都與部落、家族歷史息息相關,連情歌、祭典歌的傳唱也有一定的規矩。採集古謠的過程雖辛苦,但也有令人振奮的時刻。當孩子唱出連父母都不會的古謠時,查馬克說:『部落裡的人開始省思,如果連自己的歌都不會唱,要如何將自己的文化傳承下去?』,將文化傳承給下一代,正是查馬克採集古謠的初衷。

莊國鑫

莊國鑫老師,阿美族,於花蓮縣北埔國小服務迄今17年,為原住民教育工作者,擁有舞蹈碩士學位外,同時目前更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修習舞蹈博士學位。在各個比賽中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學生舞蹈比賽榮獲特優及國內外藝術節演出之佳績。為原住民族孩童付出多年的心力,尤其近年來更培育無數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孩童,在傳習阿美族及撒奇拉雅族的傳統樂舞上,均連年獲得全國賽特優第一名的最高榮耀,莊老師認為不論獲得了多少優異成績,對孩子生活常規與紀律都是嚴厲要求,舉凡練習時間的準時、服裝的穿著、指甲及頭髮的梳整等;再擴及到平時與同學的相處、對師長的尊敬和對家長的敬重與感恩;最後才昇華對學校榮譽感的全力以赴,莊老師認為此才是孩子們在舞臺精湛演出外,學習樂舞教育最重要之目的。

音樂總監‧編曲‧指揮|李哲藝

台灣高雄人,自從事音樂工作以來,作曲作品約1500首,各類編曲作品近4500首,音樂劇、舞劇、舞台劇、各類跨界劇場、兒童劇、電影電視廣告配樂及音樂劇場作品近百部;自開始其職業演奏生涯以來,累積演出經歷逾1800場次以上;曾為上百個國內外專業表演團體作曲、編曲及配樂;也曾在數十個國際藝術節表演;唱片製作數量約60張,作品曾十七次入圍金曲獎,並獲得第二十三屆金曲奬最佳作曲人獎,2015年獲香港舞蹈年獎最佳年度舞蹈音樂獎,兩次獲『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入圍2010年『華語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獎。

演出指導|陳亝祥

每當第一道曙光升起前,有一個身影,踏著愉快的腳步,頭上總戴著原住民特色的頭巾,好似宣告魯凱族男子勤快的形象與神聖的使命,正以鋪天蓋地之勢將排灣族及魯凱族的文化深耕於金峰鄉的每一個校園裡。陳老師教職的開始就是傳承文化的開始,尤其致力於排灣族及魯凱族歌舞的教學,並於2013年以「臺德文化交流回顧」為主題,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靜態展覽,呈現其在歌舞文化的深度。叁祥老師極盡心思,三十二年的每一天,為族人、為孩子、為學校,建構一個傳統文化的美好聖地,沐浴每一個崇敬文化的靈魂,也昇華自己傳承文化的神聖使命,是傳承原住民文化的國寶。

章潘三妹

1952年出生於蓬萊村,自幼跟著父親上山劈竹、學習用竹片編織,因緣際會,30歲後師承張憲平老師正式習藝,開啟竹編藝術美學的人生,承襲部落長老口述歷史文化,重現賽夏族paSta'ay所使用的節奏樂器-臀鈴(tabaa' sang),一直致力於文化的傳習,1995年起,在籐編工藝方面,獲獎無數,並曾榮獲行政院「國家工藝獎」及「原住民族薪傳獎」。
        有鑑於原住民口述文化很難保留,三妹老師認為「保存賽夏文化,絕對要從小培養」,除了協助學校的賽夏族文化傳習工作、致力於推廣竹籐編織外,對於賽夏族的傳統技藝、戲劇、舞蹈、音樂及語言等無不盡心盡力、不計回報地付出與指導。在孩子的文化傳習指導中教學相長,不斷地研究、精進,三妹老師將最能代表賽夏族之paSta'ay中祭歌的精髓,搭著傳統的舞步串成一支深邃動人的舞碼,期許每個孩子都能在小學階段習得這支舞碼,並了解整支舞碼中歌謠的深層意涵,同時對於流傳的歌謠也都能琅琅上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孩子眼中的三妹婆婆總是慈顏善目,為著賽夏族群的文化傳承,毫無保留的指導孩子,不辭辛勞地帶著孩子傳唱著祖先的歌謠,一點一滴地保存賽夏族的傳統文化資產。孩子傳習文化能見樹又見林,三妹老師是最重要的推手。

鄭義信

鄭義信主任是鄒族原住民,自小在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部落長大,雖然不是音樂科班出身,但初任教職時,學校即賦予合唱指導的工作,開啟了義信主任與樂舞的教學人生。
        在擔任教職的二十三年中,義信主任對合唱團的指導從不間斷,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進修。在鄒族部落社區裡,跟著耆老學習鄒族的文化、語言、智慧,參與鄒族傳統祭典歌舞,加深自我的族群文化內涵,更從中領略先人的智慧,並體悟「用整個部落的力量來教育孩子」的道理,優異的表現讓族群的領袖(頭目)對鄭老師所做的努力給予肯定及支持。

林則萱

1988年出生於台北,從小學習西洋音樂,主修小提琴,副修鋼琴。這樣的背景與原住民傳統文化完全沾不上邊,一切的因緣是從大學開始的。那年考上屏東教育大學,在社團博覽會上被一群活潑、歌聲嘹亮的人吸引目光-原住民青年服務社,於是開始了與原住民的接觸,從此我深深愛上傳統歌謠與傳統舞蹈的美。2013年從台北到美麗的後山賓茂國中工作,就是為了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接觸原住民歌謠舞蹈。三年來從甚麼都不懂到可以進入部落採集學習歌謠,與孩子們一起成長,並為自己能在保存珍貴文化的工作中付出一點心力而感到榮幸。

范文凱

來自台東縣太麻里鄉的排灣族。身為排灣族人,希望可以延續部落的美麗故事,回到我們多良部落向長輩學習,學習自己部落的傳統樂舞,學習我們的語言!對我來說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而我也一直還在不斷的學習,過程雖然沒那麼順利,但還是跟著大家開心的做下去!非常喜歡跟部落的青年們一起牽著手,踩在自己部落的土地上,唱著我們的歌,跳著我們的舞,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不去學不去知道,就永遠都不會清楚的認識自己。

陳世隆

阿van老師感悟到許多人身為原住民,母語不會說,也聽不懂,傳統歌舞不會唱也不會跳了,便開始著手寫了一些母語歌謠,決定回鄉先由自己的孩子開始教起,再擴及家鄉部落的孩子們,組成了一個「高士古謠隊」,並用盡心力的把所學用大字報一字字的寫,一句句的唸,教導了近三、四十首古謠,也帶領古謠隊四處演出以增加經驗與世界觀,頗受大眾的喜愛與支持。阿van老師也在家鄉的國中、國小三所學校擔任傳習老師長達五、六年。未來,還會秉持著初衷走下去,傳承-是不變的定律,古謠-是不會被遺忘的歌。

燈光設計|江佶洋

江佶洋,出身大稻埕的光影創作者,現任瓦豆We Do Group創意總監,作品發表於表演、視覺藝術,城市與街道光環境規畫等多領域。2007年入圍有劇場奧林匹克之稱的PQ07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四年展;2009年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發表燈光裝置《光景》;2010年美國Grinnell College交換學者。2011年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發表燈光裝置作品《光景2》;2014年以《瓦豆.光田》榮獲老屋新生大獎金牌,同時也獲shopping design雜誌選為2014Best100之最佳建築與空間設計規劃。同年秋天於恆春東門發表燈光裝置作品《光徑》。2015年春天在世居的大稻埕發表城市夜間照明示範作品《光曜》,並再度以《瓦豆.光田》入圍「遠東建築獎舊屋改造特別獎決選」。2016年在發表迪化街歷史建物夜間照明示範計畫.,並於寶藏巖燈節期間發表新作《光墅》。

影像設計|徐逸君

視覺與錄像藝術家,於法國Paris -Cergy高等藝術學院取得國家高等造型文憑DNSEP。於法國Jacques Lecoq 戲劇學校研習肢體與結構課程LEM。目前從事錄像裝置、劇場影像創作及大型活動影像規劃,曾任教於國立台師大與台藝大。善將錄像藝術元素運用於表演藝術與舞台空間上。創作養成背景涵蓋音樂、電影、聲響等領域。個人裝置作品曾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巴黎市政聽等。2009年擔任《台北聽障奧運會開閉幕式》之影像設計總監。

音響設計及執行|Michele Paciulli

"白龍" Michele Paciulli於十一歲開始自修管風琴。他在十三歲時初次在教堂發表多聲部合唱作品,這次經驗對他的音樂生涯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此後,他加入半專業的流行樂團,開始舞台表演生涯。十七歲時,他開始在專業錄音室擔任樂手與編曲師,之後也開始從事成音工作。Michele步入樂手生涯的時期,恰是合成器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對於合成器極感興趣,深入鑽研,後來成了鍵盤演奏與合成器程序編輯的專家。Michele的專業廣受肯定,並受到日本KORG公司邀請加入研發團隊。由於Michele開發的技術,KORG公司得以開發出極受歡迎的M1合成器,雙方自80年代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Michele在音樂生涯中涉略廣泛,曾經參與許多專輯製作、電影配樂、音響工程與研發工作,成績斐然。

舞台總監|方淥芸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台北藝術大學)第八屆畢業,主修燈光設計。1996年7月到2007年3月專任表演工作坊燈光技術指導或燈光設計。2003年8月到2014年7月任職於新舞臺擔任舞台監督。目前任職於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管理部。
        舞台監督:
        台北歌劇劇場【鄭莊公涉泉會母】
        台北歌劇合唱團貝里尼歌劇【夢遊女】
        台北市交歌劇【蝴蝶夫人】【阿伊達在台北】【狄托王的仁慈】【費黛里奧】
        TIFA 世紀當代舞團X萊比錫芭蕾舞團【狂放的野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