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辦法
 

Macilumah 呼喊
呼喚,那一聲聲呼喚是獵人告訴家人們:我們捕獸獵物回來了。以狩獵維生的布農族常在深山狩獵,獵人們在山上都要待好幾天,每當在狩獵回程中,獵人會揹著幾十公斤的獵物一路哼唱這首歌,愉快的回家。這首歌是給在通知部落的族人們:他們即將返回到部落了!

族人們聽到山間傳來的macilumah呼喚歌,便可依著歌聲判斷獵人的方位、遠近,預先在家中準備食物,等著他們歸來,同時派人迎接辛苦歸來的獵人,並幫忙揹負獵物,也意味著滿載而歸的心情。

Baciputput 八部合音
是布農族溝通天神的祭歌。借Baciputput來傳達給天神與族靈,表達感恩並祈求庇佑部落平安及小米豐收。(每年11至12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歌聲中可模仿蜜蜂(linmo),展翅嗡嗡作響,幽谷中飛瀑流瀉造成的迴響,或小鳥振翅疾飛而過的聲音。

Pislai 祭槍歌
這是祭祀者在狩獵出發前所做的祈禱,祈求呼喚我所要獵的動物都朝槍的方向來,亦能百發百中,滿載而歸。

Malas tapang(報戰功)
誇功宴又有人叫「報戰功」,打獵歸來誇耀自己此次的收獲,先說出自己母親的姓氏,接著誇耀祖先和自己的勇猛事蹟。

Manaskal快樂歌
今天我們很高興能聚集在此一起歡樂,大家不分男女老少一起歡樂。真的非常快樂,現在真正非常的快樂,真正的現在非常的快樂。布農族人一年到頭的生活作息,都圍繞在小米的生長時節裡,少有休閒娛樂,所以,一旦慶典來臨,族人聚集在一起,除了滿心的快樂與滿足之外還是快樂,歌詞內容盡是快樂、快樂,反覆的快樂,布農生活心情寫照可見一般。

巴斯達隘(paSta’ay,又稱為「矮人祭」、「矮靈祭」)是賽夏族全族參與的重要傳統祭儀,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十年舉行大祭。關於巴斯達隘的由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一種說法是久遠以前,在河的對岸住著身高不滿三尺的矮人族,他們和賽夏族共同相處,教導賽夏族農耕技術。矮人擅長歌舞,每年賽夏族豐收祭儀都會邀請他們參加。然而矮人喜好漁色,常藉祭典時調戲賽夏族婦女,賽夏族人雖然不滿但一直忍耐。有一次,一位青年看見矮人又在調戲賽夏族女子,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召集族人進行報復。賽夏族人將矮人平常回家途中休息的山枇杷樹樹幹鋸斷一半,塗泥掩飾,等到矮人們爬到樹幹休息時,樹幹無法負荷重量斷裂,樹上的矮人全數墜落溪谷死亡,只留下兩位老人。

他們教導賽夏族人有關巴斯達隘的歌舞和儀式規矩,只有朱姓全部學會,便由朱姓負責主祭,之後兩人向東方離去。矮人死後賽夏族作物歉收饑荒,為了平息矮靈的作祟,舉行巴斯達隘祈求原諒。

巴斯達隘paSta'ay祭典是賽夏族最重要的祭儀活動,整個祭典程序分成迎靈raraol、延靈kisirinaolan、娛靈kisitomal、逐靈papatna-wasak、送靈papaosa五個階段,本舞碼涵蓋了主要的祭典儀式同時包括豐收及感謝祖靈等內涵。

祭典歌

本首曲子是南排灣牡丹鄉特有的祭典儀式歌曲,在重要的慶典上,召喚族人前來聚集參與慶典同樂。同時,也具有感謝祖靈的意味。非洲鼓及小朋友純真音域的結合更賦予這首曲子更旺盛的生命力,象徵文化的脈絡蓬勃發展。

A na lja

感謝所有人的到來,在這個我們相聚的地方
我們孩童雖年紀小,卻非常關心原住民的未來發展
感謝所有人的參與,祈求上蒼保佑所有人平安

童趣

歡樂歌/拍手歌/小螞蟻/水蛭歌/螢火蟲一連串回家的旅程對山林的呼喚,拍著生命的律動,看著小螞蟻回家的路,水蛭爬滿腳底下,夜晚螢火蟲的微光,沿著乾淨的溪水,回到冒著煙白的家,呼喚著我輕快的腳步。

Cina媽媽

傳達媽媽關注我們,是孩子生命中向上的泉源,雖然每天勞心勞力,但是心中依舊充滿喜悅,每天不停地工作不歇息,想念我那媽媽的眼神。

        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依來台先後有『高山族』及『平埔族』的分別;高山族多居住於高山地區或丘陵,而平埔族則居住於平地及丘陵地,接受漢化的程度也不同,於是早期有『生番』及『熟番』的區別。目前台灣的高山族共分十六族,而平埔族則眾說紛紜,未能有比較肯定的族群分類,不過每一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化,尤其是音樂更是獨具一格,大多由族中長老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本曲之創作取材自台灣馬卡道族的兩段傳統旋律,分別是用於祈禱及祭祀。

qudra qudra ljan下雨歌

下雨了,穿著獸皮衣的pali去採桑葉,哇!他的獸皮衣有花紋,真是帥氣。

Lalesalan 追求女友之歌

我們用心地去喜歡你們,卻被你們譏笑我們的用心。
我們哪有譏笑你們呢!我們對你們是關心的。
像我這樣貧窮的人,誰會來同情我呢!
我們的處境和你一樣呀!

Naluwan 情歌

排灣族的情歌,通常不會直接表達情意,在歌曲裡,會使用借物喻情婉轉表達情愛。
為何我不是昆蟲,當年老時,退殼宛如新生,真希望我們的愛情能真摯到永遠。

涼山情歌

自從和你認識了以來,好像你在我的身邊永遠永遠不分離,青青的高山,茫茫的大海,你像山海那樣深,當你要離別的那一天,我為你掉下了眼淚,遙遠的故鄉,圓圓的月亮,請你抬起頭看看那個星月光,走了一步眼淚掉下來,再會吧!我的心上人,心上人我難忘的心上人,離別了妳,心裡非常難過呀心上人,不知道甚麼時候,才能夠回心轉意,屏東縣是懷念的故鄉,瑪家鄉涼山村的小姐呀我愛妳,不知道甚麼時候才能夠回到我的身邊。

e ho i迎神曲(古調‧古語)

mayasvi祭典開始時所吟唱之迎神曲,無固定拍子,依據領唱者呼吸快 慢及身軀擺動的節奏,全曲肅穆、莊嚴、敬虔。

miyome 安魂曲(古調‧古語)

安魂曲『miyome』詞意為:「逝去的亡魂啊!歸向天吧!請天神接納,月亮啊!請照亮亡魂的歸途」。是阿里山北鄒族在傳統祭儀『mayasvi 』裡,在夜深人靜的時刻,與亡靈對話的歌謠

peyasvi no poha’o 戰歌(慢版)(古調‧古語)

mayasvi祭典進行中必唱的曲目,描述鄒族自發源起至祖先征戰狩獵的歷史,是鄒族史詩。

tohpungu 戰歌(快版)(古調‧古語)

mayasvi祭典進行中必唱的曲目,描述鄒族自發源起至祖先征戰狩獵的歷史,是鄒族史詩。

toiso 歷史頌(古調‧古語)

歌頌祖先英勇事蹟之歌。

nakumo 勇士頌(古調‧古語)

族人一起快樂唱之歌。

pusilrivulu

pusilrivulu 是魯凱族人相聚時一定會演唱的古謠。古時交通不便,相聚不易,每逢部落有重要事件,族人聚集在一起,男女生分坐一方,歌聲特別好聽的人就會起頭,按著當時的情境、心情唱出心中的感覺,其餘的人很自然的就會回應,其他的人跟著應和,形成一種特殊的景象。以往信仰傳統宗教時,魯凱族人敬天畏神,非常重視生活中自然的各種現象,鳥叫聲便是其中之一。歌詞中的鳥叫聲代表吉祥的徵兆,表示會有好事發生,族人的聚首豈不是好事一樁呢?

Palailai

1.Pailai~ tinukucingalrane twalai ku na druma
Kalalrisiyane kalabecenge luiya
小米豐收祭是我們魯凱族人從過去到現在最重要的祭典
2.enemea luiya ka latumwita tinucucingalrane ku parathudane
Pa si kai ki cekele
從過去一直到現在,祖先們每年持續辦理小米豐收祭典,維繫部落的團結和諧。
3.aparuakaya ku pathagithagili kunadruma amani kai cekele ta
各位年輕人啊!從現在開始你們要學習前人的美德,團結合作,負起保護部落的責任,讓魯凱族人團結的精神讓人稱許,直到永遠。

勇士舞

這是屬於魯凱族男士們的歌。魯凱族是歌唱的民族,常常用唱歌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話,魯凱族人是極重視榮譽的民族,為凸顯自己的優點,有一些場合會給在場每一個人製造表達自己功績的機會。在喜宴上、舞場上,有男士們聚集在一起,如果有人唱「ila tamakitatalraw」,意即一同比一比,誰最強的時候,很自然地,大家輪流唱出自己的成就,每一個人都要唱;唱誇功歌的時候,大家都會聆聽所說的每一句,若確實不誇張,別人會認同,誇大其詞的則會受議論,甚至責備。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唱誇功歌,除非是那些部落的英雄人物。舞場皆盛裝戴上自己的榮譽冠帽,明顯可看出那一位是英雄人物。他在舞場上極為風光。英雄舞即專為他們唱報功歌的舞,男士可自由參加,但不一定要唱,只能陪著跳舞,跟著誦唱,誇功歌具有認同和肯定自己社會價值。

慶豐收

收穫祭之前,魯凱族人上上下下都要為了慶祝準備各樣物品,男生要上山打獵、女性要在家裡做abai、釀酒…,需要做的事情非常繁雜,耗費很多天。魯凱族人非常重視這個重要的日子,在外工作的族人都要回來參與,每逢辦理收穫祭,部落都會聽到這樣的歌聲…

「太巴塱之歌」屬近代阿美族歌謠,由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祭司林正治先生作曲並填詞,原曲名為「引思」。整首曲子是以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的「襯詞」為主的歌謠,整首曲子旋律優美,琅琅上口,尤其曲子後半段逐漸上升的音階,更能表達演唱者的內心情緒激昂的起伏。

祭司林正治先生當初作曲時,內心有感於自身對部落及族群之重責大任,以及思索著該如何引領族人突破現狀,才能保存太巴塱部落傳統歌謠、舞蹈等充滿祖靈智慧的文化,遂製作此曲。之後多位原住民歌手皆有翻唱傳唱之,卑南族歌手陳建年先生也以此曲做為「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音樂舞台劇的最終曲目。

本次「原住民兒童之夜」將此曲放在晚會最後的全體大合唱,代表著「驚嘆號傳習計畫」的源遠流長及影響,藉由歌曲末段的高昂,以表達「驚嘆號」所有師生們秉持再學習、再創造的學習進取心,將瑰麗的臺灣原住民傳統文化持續遠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