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於2003年起,召集社會各界,以認養傳習經費的方式,支持部落學校、家長及耆老,傳承及發展部落的傳統生活、祭典、歌謠及舞蹈。截至目前,認養團隊已達42隊。2005年起,為了提供傳習團隊隆重專業的舞台,持續辦理「原住民兒童之夜」,讓長期培訓的孩子擁有努力的目標。也因為目標明確,激勵師生及族人旺盛的企圖心,訓練成效也因此格外耀眼,各團隊被認養支持之後,因為資源的到位,讓最困難的專業師資需求,得以獲得解決;願意返回部落服務的傳習教師,以及懷抱偏鄉教育使命,長期留在部落教學的老師越來越多,無形中也降低了部落教師的流動率。因為孩子的學習態度的改變,以及學習機會的增加,讓家長也積極參與及支持團隊的教育方針。而這些正向的循環,幾乎讓孩子所向披
靡,從縣賽到全國賽很自然的就拿下冠亞軍的好成績。但支持傳習教育並非要比賽及得名,而是著重孩子在培訓過程中所學所悟,在管理過程中鼓勵培訓老師,以熟習傳統文化藝術及融入人文素養為目標,達成部落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目的,並養成專業人才以提升原住民表演之展演水平。透過原住民兒童之夜影片的錄製,不僅可帶動家長及部落對於傳習計畫的支持,更可以做為傳習教學重要的紀錄,甚或是成為其他部落傳習教育的教材。
為了激勵傳習團隊的學習,2008年起,由40幾個團隊中擇最精緻精彩的8-10個團隊演出,每一場演出的團隊跨五-六個縣,曲目及舞碼涵蓋七個族群以上,演出人數加上隨隊教師超過300名,全場觀眾超過2500人次,每一場都是令人難忘且回味無窮的文化藝術饗宴。2009年起主計畫正式命名為「驚嘆號-原民族群永續教育計畫」,「原住民兒童之夜」持續成為「驚嘆號」成果展現的舞台。孩子經過大舞台的淬鍊,其中泰武古謠傳唱隊表現特別傑出,於2011年錄製第一張專輯「歌開始的地方」,榮獲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更感動了與葛萊美獎得主Daniel Ho,合作錄製了第二張專輯「歌,飛過群山」,角逐2014年的葛萊美獎。
2014原住民兒童之夜,持續從42個認養團隊中,擇7個團隊於國父紀念館大會堂辦理成果展演,節目內容除原住民傳統歌謠舞蹈之外,下半場則由李哲藝老師為魯凱、鄒族古調歌謠編曲,並由逢源愛樂室內弦樂團伴奏,今年角逐葛萊美獎的泰武古謠傳唱隊將在壓軸中演出。本計畫除了辦理大型展演活動外,亦精心安排三天兩夜的學習之旅,整合城市資源,如結合台北學校辦理城鄉交流活動及寄宿家庭,參觀動物園、台北101、科教館、美術館、海事博物館等學習館所,是兼具拓展部落孩童視野和生活經驗的城鄉交流計畫。